假如问一位母亲,孩子们最担心的是什么,答案是学习。读书很重要,用“倾心读书”来形容父母在读书时对子女的付出是不过分的。在中国,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:校外辅导教室,前面坐学生,后面坐家长,家长比学生更认真。父母们之所以直接去上课,是因为当孩子们遇到了不能做的问题时,他们就可以进行辅导。
1、假如孩子越来越厌恶被母亲控制的生活,最后不但不配合母亲,还会制造各种生活问题来反抗母亲;倘若儿童在对母亲的依赖性中失去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,进入大学后,在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宽松、自主的环境中失去自我;
2、假如母亲的帮助,带给孩子的体验不是胜利,而是自我的挫折(没有母亲的帮助,我无法做到这一点),那么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,可能会过分地认同母亲,从而限制了自我功能的发展;
3、假如母亲控制得太好,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压抑了太多的愤怒与憎恨,就可能为不良的母子关系埋下伏笔,以母亲无法理解、无法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未来…所有的可能,都会造成一个比孩子上不了985更大的问题,思前想后非常害怕,希望不要发生。
从儿童的学习教育来看,我们会因为焦虑,只看到眼前的问题,而愿意相信生活中有一个简单的终极解决办法:成绩好,上名校。遗憾的是,人生是一个如此复杂的课题,上清华的孩子,也有过自杀、弑亲的,撇开这些不说,那些空虚、沮丧的孩子,并不比一般学校少,甚至更多;还有一些孩子,曾经在生活中只有学习,进了名校才发现,拼了那么久,最终还是要重新学习如何在生活中放进更多东西,可惜又为时已晚。
这些孩子自嘲为“小镇上的做题者”,他们不仅对校园生活失去了信心,更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怀疑,有的人,甚至自我评价还不如普通人,经历了比一般孩子更迷茫的人生。然而,理智和有远见的家长会反省他们的态度。有时,我们确实需要向自己阐明自己的价值观: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?学业好,还是心态好?学历强,还是自我强?让你放心,还是让生活绽放?
本文出自 昭阳心理之家 ,原文链接:http://xqxinlizixun.net/1275.html 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