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我一直觉得我妈偏爱我的弟弟,周围的人也这么认为,我妈曾经做过许多让我难受的事情,我觉得这些事情我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和释怀,但是我又觉得她很辛苦,我快16岁了,觉得自己也该报答她,以后应该好好孝敬她,可想到这些事情,又觉得不值得……"
姑娘因为要上课,没有详细说明具体妈妈做了什么让她不能接受的事,只和我简单聊了几句。几分钟的交流,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,16岁女孩的矛盾心理。谢伊在这里给她和那些有着相同感情的孩子们一些建议:
一则是妈妈对你不够公平、了解、爱护,二则是妈妈对你的养育之恩,内心该如何看待她,以一种愤恨还是感激的态度面对妈妈,你长期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。最近的热门电影《大黄蜂》中,女主角面对父母溺爱的同父异母弟弟,忽略了自己仍然处于失去父亲的悲痛与孤独中,怨恨愤怒,但又充满了无奈,也处于亲情的困境中。当然了,你跟她可不一样啦。
1、从外在来说,你有其他家人可以寻求帮助,并倾诉。
交流不仅限于双方当事人之间,灵活调动身边人协助自己实现交流目的,能提高交流的效率。爸爸、奶奶等等都是很好的倾诉对象,他们一定很乐意帮你去和你的母亲积极沟通。
甚至,直接与弟弟倾诉,也有意无意地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,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羡慕,甚至询问弟弟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体会。渐渐地, 争取周围人对你的理解,然后,妈妈也能理解你的矛盾心理了。
2、从内在上来看,学会“驾驭”自己的矛盾心理,摆脱这个心魔的控制。
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为,前者是“被照顾”的基本自我需要,后者是“知恩图报”的道德感,两者之间的冲突在于人的“本我”需要与“超我”需要。人人都有这样的矛盾冲突,终生都有这样的矛盾冲突,总是在寻求平衡,这是普遍的心理现象。
不同之处在于,不同的人,把这种内心冲突放在不同的方面去释放、呈现,就像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菌群,菌群在不同的人身上显示出不同的病变部位,有些人的眼睛是薄弱的器官,一生病就眼涩眼痛,有些人的膝盖薄弱,生病或变天膝盖马上“报警”。
但这个问题并不能化解矛盾,也算解决了烦恼,你在顾问的帮助下,清楚而客观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理斗争,烦恼对你现实生活的干扰强度就会降低。正如车窗外依然车水马龙的笛声,车窗外的人不把声音当作“噪音”,而是当作工作的必然一部分,便能接受它的存在,安心工作。
当然,如果你愿意,在顾问的帮助下,把内心矛盾的能量进行调适,“化悲痛为力量”,或者转到学习上,或者转到对个人不良习惯的控制上,这样,这种力量就会让你成长!
本文出自 昭阳心理之家 ,原文链接:http://xqxinlizixun.net/1377.html 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热门推荐